不忿的不是法院审了这么多案件,而是某些人别公然的‘掩耳盗铃’!
昨天,围绕郑州高新区法院的一篇《33名员额法官人均结案量全国第一,这个法院是怎么做到的?》宣传稿件法律圈争论了一天。大部分文章是对这种宣传方式及背后的水分持否定态度,当然而又不乏《这就告诉你: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264件,怎么做到的?》少数解释文章。争论的背后,应该是宣传者、质疑者身处的立场问题吧。
其实,年人均结案1264件真的不是骇人听闻的大新闻,不信看看该法院的另外的典型材料原话“2016年开始探索、实行案件繁简分流、类型化管理的改革,同年8月,成立了金融审判法官工作室,由研究室主任陈晓菲兼任金融审判工作室负责人。经过一年来的逐步探索,金融审判法官工作室逐渐建立了流程化、规范化、前瞻化的创新工作机制,2017年,金融审判法官工作室在仅有陈晓菲一名员额法官情况下,共受理各类金融纠纷案件5855件,审结5367件,结案率达到91.67%。”
就连该法院的院长,“截至12月15日,金融审判工作室已受理各类金融案件5653件,结案4011件,其中靳四梅个人承办案件近百件,办理案件数接近其他兄弟法院一线法官。”
具体是如何做到的,在另外一篇《——记郑州高新区法院优秀审判团队金融审判工作室》报道中,可以一窥端倪,“团队虽只有一名主审法官,但陈晓菲要求每一位书记员都要以一名法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每次改完判决文书都要集中部门人员进行讲评,把每一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沟通,庭室每个书记员都有一个笔记本,记录法官每次讲解判决的注意事项,还定期进行业务考试。在每一个早例会,陈晓菲不但强调工作作风和纪律,更强调职业道德、职业风险、树立正气、防患未然,正是这样的鞭策,才打造了如今一支有战斗力、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队伍。”
在类似善后解释文章《这就告诉你: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264件,怎么做到的?》里,作者爆出了当地法院这样的内情“高新区法院目前实有干警123人(中央政法编制56人,事业及工勤编制67人),并向社会购买劳务,现有劳务派遣人员414人。”。如果这个内情属实,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,33名员额法官的背后是(123-33+414)504人的法院各类人员后援(还不包括社会调解员、人民陪审员,部分业务外包人员)。平均下来,每名法官后面是(504/33)15人还多的辅助力量。
按此计算,员额法官加上15人还多辅助人员团队配合下,年办结1264件案件,人均100还不到,这工作效率,是不是真的值得夸耀?难怪该院的员额法官大谈,“改革前天天加班,改革后还有了照顾家庭的时间”。前呼后拥下所谓的“人均”办案全省乃至全国第一,去跟其他法院一个法官连一个书记员都配备不上境况相比,是否真的具有可比性?
一名法官年结案5300多件(劳务派遣人员以法官名义处理大部分事务),即使法官仅仅核对一下文书,一天也要20多件,查看卷宗、研究案情,细研法律,哪有时间深究?当事人花了几千律师费、一辈子打了这一个官司下,可能连法官人都没见到,就被劳务派遣的法官助理、书记员“流水化”处理了。更要命的是,法官助理们只是幕后的英雄,被人代表的对象。网上不断曝出的“七错裁定书”、“数十处错误判决书”、“眼花法官”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500多人团结配合下的一年工作成绩被33名法官以人居结案1264件的惊人业绩“荣耀加身”,自己官方宣传平台、乃至各级报刊杂志还在不遗余力的加以推广宣传。法院内部的400多名辅助人员怎么看?业内同行怎么看?案件被处理了法官是谁都不知道的当事人怎么看?社会民众怎么看?
有网友在报道后留言:一是明明是辅助人员干的大部分工作,成绩被别人大吹大擂,他们的心理阴影有多大?二是劳务派遣人员能任法官助理么?没有法学学习经历或司法资格证如何保证工作质量?三是非法院编制人员的待遇不高,巨大待遇差距没有晋升空间,如何能栓心留人?如果没有保证,如何能不出差错的开展工作?
春秋时候,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。浑水摸鱼的某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发点财,看中了院子里上等青铜铸成的大钟。可是钟又大又重搬不动,他想来想去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把钟敲碎,分块搬回家。
锤子砸钟的巨响,小偷自己都吓了一大跳,心慌之下用身子扑到了钟上想捂住钟声,可又怎么捂得住呢?小偷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,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。"咦,钟声变小了,听不见了!"小偷高兴起来,"妙极了!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!"他找来两个布团,把耳朵塞住,心想,这下可以放心砸钟偷钟了。一下两下,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,只有小偷自己不知道而已,人们闻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。
法院确实审了这么多案件,是你一个人审的吗?按此理论,那个县市的领导没创造个几百亿的 GDP?小孩子都懂的道理,一群成年人玩的咋就这么明目张胆,这么开心那?
往期文章:一个上午连开68个庭”vs“积案消化周期130天”
往期文章:立个案还能打起来,是不是太夸张?
本号法律支持:姜效禹,微信号:sdyt86。